《楞严经》简介
妙印 法师: 敬撰
一、《楞严经》是娑婆世界有情众生,明心见性,入菩萨乘,速证菩提的第一经。
文殊菩萨在此经中说:“娑婆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,欲取三摩提,实于闻中入。此是微尘佛,一路涅槃门:过去诸如来,斯门已成就;现在诸菩萨,今各入圆明;未来修学人,当依如是法,吾亦从中证,非唯观世音。”
又说:“成就涅槃心,观世音为最,自余诸方便,皆是佛威神,即事舍尘劳,非是长修学,浅深同说法。”
又说:“顶礼如来藏,无漏不思议,愿加被未来,于此门无惑,方便易成就,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,但依耳根修,圆通超余者,真实心如是。”
七佛之师,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,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
当知,三藏十二部,般若波罗蜜多第一。行深“般若波罗蜜”,也就是“真如三昧行”。而般若波罗蜜之体,就是六根的“根性”。所谓的根性,总说是一个,即是佛性,即是阿赖耶识,即是身内真如,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;若依六根来分,根性,在耳叫闻性,在眼叫见性,在鼻叫嗅性,在舌叫味性,在身叫触性,在意叫知性。总之,总说是一,分说是六。名字虽多,但始终是说同一个东西-----即真如自性。
从理论上讲,在六根的任何一根,修根“性定”,都是修“自性本定”,都是在修般若波罗蜜,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都能达到“从一根返源,得六根解脱”的目的。然而,大智文殊师利菩萨,特别为我们娑婆世界的大众,挑选出了耳根,作为修习般若波罗蜜的第一圆通根。而把其余五根,从眼根,鼻根,舌根,身根到意根,都判为非圆通根而劝我们舍弃勿修。这究竟是什么道理,文殊菩萨在经中,已经说得很明白了。
不过,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深入理解,我们在此对什么是圆通,稍作一点解释。所谓圆通:圆是指空间方位,若见(或若体悟到)自性充满十方,则为圆(立体球形,自性充遍十方如电磁波充满虚空的状况类似。)通,就是必须悟见自性或根性,或者说必须要通达到“真实”。简言之,通,修行者必须要通见“自性”,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要“明心见性”;圆,就是要体悟到自性十方圆明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这个“圆明”中的“明”,不是光明的明,而是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“明”,用六祖慧能的一句话说,就是“不愚”,是“明了”之意。当知,光明、黑暗都是无明,无明不是自性。
而我们的六根--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唯有“耳根”,既“通”又“圆”。反闻“闻性”,是通达自性,是通“真实”;“十方俱击鼓,十处一时闻”就是自性遍十方,对自性存在的感知,圆满无缺。而其余五根,虽然都“通”,但是并“不圆”。例如“见性”,若依见性起修,则有“见性虽洞然,明前不明后,四维亏一半,云何获圆通?”道理很简单,我们在反见见“能见或见性”的时候,感觉见性在自己的后面,而前面是色尘,这就失去了“见性在眼睛前面也同时存在”的感觉,除非转过身来,才能再体会。而事实上,见性,也是充满十方的。所以,修“见性定”,不是圆通修行。说具体一点,它是“通而不圆”之法。
另特别提醒一点,其余的六尘和六识法门,也就是十二种“所谓的圆通”法门,既“不通”,更谈不上“圆”。因为,六尘,六识,都是生灭幻化,都不是自性实体,若依这些生灭法“为本修因”,肯定是蒸沙煮饭,肯定得不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佛果,因此,他们决定不是通“真实”的法门(当然,这只是对“初机”而言。)又因为,自性尚且 “不通”,所以,也就更谈不上自性十方圆明了。由此我们不难看到,本经中所谓的二十五圆通,对于娑婆世界的我们来讲,只有一个是真圆通,而其余二十四个圆通,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通法门,都叫做非圆通。
简言之,六根法门,只有一根是圆通,耳根闻性;其余五根根性,都通而不圆;六尘六识法门,既不通,也不圆。所谓“七大”修行法门,依然不出“六根、六尘、六识”,当知“七大”,乃是 “十八界”的另一套“名相”而已,故不必赘述。
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为什么要依圆通根---“耳根”修呢?佛说:“得循圆通(根),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”。简单的理解就是,依圆通根修,速度快,依非圆通根修,速度慢。快慢的差别,以圆通根修一天,能抵非圆通根修一劫,其差别之大,可见一斑。换句话说,从意根转向耳根,如同从马车转乘飞机一样。这是佛陀的金口玉言,不能不重视。
然而,我们也不难发现,世间几乎所有宗派,在修学“般若-波罗蜜多”时,大都是在“意根”坚守“真如三昧行”。所以我们看到,以禅宗和密宗为代表的任何一个宗派,开悟自性,乃至悟后起修,都没有离开“意根”用功夫。而《楞严经》的传入,开启了般若波罗蜜“圆通修习的新时代”。在《楞严经》里,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,为我们开示了离苦成佛、最究竟了义的修习法门----耳根圆通,这就是所谓的“大佛顶首楞严王”,这就是所谓的观自在菩萨的“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”。而我们长久以来所坚守的“意根”,大智文殊菩萨,只用了一句话,就给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修行人,做了一个明确的交代:“知根杂乱思,湛了终无见,想念不可脱,云何获圆通?”由此可见,在我们娑婆世界,一切依“意根”见性用功的理论和方法,在《楞严经》传入之前,尚且可以堪称第一成佛法门;而在《楞严经》传入之后,自当屈居第二,换句话说,都变成了通而不圆的成佛方法。文殊劝谏,岂是戏言?
二、《楞严经》是魔王要毁灭的第一部经。
佛在《佛说法灭尽经》里讲:“《首楞严经》、《般舟三昧》,先化灭去。十二部经,寻后复灭,尽复不现,不见文字,沙门袈裟,自然变白。”
为什么《楞严经》先灭?请看佛在楞严经里的讲述,佛说:“汝等一人,发真归元,此十方空,皆悉销殒,云何空中,所有国土而不振裂?汝辈修禅,饰三摩地,十方菩萨,及诸无漏大阿罗汉,心精通脗(hu),当处湛然。”
“然而,一切魔王,及与鬼神,诸凡夫天,见其宫殿,无故崩裂,大地振坼,水陆飞腾,无不惊慴(shè)(慑)。凡夫昏暗,不觉迁讹。彼等咸得‘五种神通’,唯除漏尽,恋此尘劳,如何令汝,摧裂其处?!是故鬼神,及诸天魔,魍魉妖精,于三昧时,佥来恼汝!”
我们不难得知,《首楞严经》和《般舟三昧》都是“真如三昧”行法,都是修真之法,都是成佛之法,都会对魔宫乃至诸多鬼神的生活环境,构成威胁,乃至彻底摧毁。所以,魔王乃至鬼神,一定不乐意人们修这种法门,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这部经灭掉。
而魔王为什么先灭《首楞严经》,再灭《般舟三昧》这类经呢?当知,《首楞严经》和《般舟三昧经》的区别是,在耳根修反闻自性,入三摩地,比在其他五根入三摩地,速度最快,成效最高,这就意味着,魔王鬼神的宫殿被摧毁得也最快,而且最彻底。而般舟三昧类经,特别强调在“意根”,或在“六根、六尘、六识”任何一处用功,不注重一根的专注深入,主要以“无生,无所有,不二,乃至无法可住,无法可入,无法可超,无法可证,无法可修,以无所得,应无所住等”为修学方便法。因此,速度较慢,有进有退,反复不定,虽说是比专门在耳根“一门深入”慢了不少,效果差了很多,但是,这毕竟给魔宫鬼神住处,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,所以,魔王鬼神,岂能甘心罢手?由此可见,要护持《楞严经》,乃至一切《般若波罗蜜多》经,绝非一件容易的事,任务是艰难的,甚至代价是惨痛的,当然,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,非真正看得破,放得下的有智之士所能为。
所谓的“般舟三昧”,即是“般若波罗密多”的另一个名字,万不可理解成是一部“般舟三昧经”,因为已经有人曾经这样理解过,所以稍做提醒。般舟,即是般若船,此处的“三昧”即是自性本定。般舟三昧,即是“行深般若波罗密多”。因此,我们可以直接这样理解,魔王要灭的头两部经,第一是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第二是《大般若经》。
谈及护持弘扬的功德,请“行人”务必要警惕,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护持受持《楞严经》的巨大功德,而在无意之中或者无知之中,做了魔王的使者,比如,把《楞严经》曲解了,令后人或行人无从得入“首楞严大定”,或根本就不能“悟后起修”,令《楞严经》形同虚设,有同于无,最终导致其不灭而灭。做为弘扬者,本来发心是为了护持《楞严经》,结果在一片真诚热情心下,自己的习气被魔王利用,无形中做出了帮助魔王毁灭《楞严经》的事情,不可不慎。一定要知道:护持,自然有功;而毁灭,因果难逃啊。
文殊菩萨前面交代得很清楚,修习首楞严大定,或反闻闻自性,是阿难和我们末法众生(文殊称“末劫沉沦”),简单易行的一个圆通快速成佛的法门,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、令众生快速脱离一切苦难的真实法门。
如此简单而高级的般若波罗蜜修习法门,我们发现,自传入中国至今,已有1300多年了,历代乃至近代、现代,真正能修这个法门的行者,从记载中我们所遇到的,实属凤毛麟角。同时,对于楞严经的各种解释,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无休止的研讨和争论。而此经当中,能够被弘扬护持的部分,都是无关“首楞严王”的理论及其方法,其修学的核心理论部分——首楞严大定,却遭到了巨大的扰乱乃至破坏。试想,若是末法时期,一切众生,都不能或根本不会契入“首楞严大定”而进入实修,那么,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到底是灭了,还是没有灭啊?尽搞理论研讨,对于自身的离苦得乐,乃至转凡成圣,能有多少实益啊?正如文殊呵斥阿难所说:“将闻持佛佛,何不自闻闻?!”有智者善思之。
在这里谨引用玄奘大师所译《金刚经》里的一句话,以为警示:“…,受持读诵,究竟通利,及广为他宣说开示,如理作意。由是因缘,所生福聚,甚多于前无量无数。”弘扬者,若真想达到“究竟通利”的程度,建议:应当或者说必须依止近代我佛门龙象“楞严独步”或“楞严王”圆瑛大师和“禅宗泰斗”虚云老和尚的有关对《楞严经》修学的经验教诲和嘱咐,必定最为可靠。望修学者,善自斟酌。
【乾隆大藏经】----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
楞严经经文及读诵:
( 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,图片为梦回故乡添加)
男子健身养生须知资料大全(值得收藏)
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为什么观看这部纪录片
中医中药与经络疗法资料大全(值得收藏)
本模块代码复制处(可以放在您的博客主页中)
评论